法律讲堂科场舞弊案,法律讲堂科场大案全集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讲堂科场舞弊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法律讲堂科场舞弊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场舞弊是大罪吗?

在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开科取仕,国家通过科考来选拔官员。因此,科场舞弊是仅次于谋反的,排位第二的大罪。这种罪名一经查实,惩罚起来是非常重的,往往有很多人会遭受极刑。

法律讲堂科场舞弊案,法律讲堂科场大案全集

雍正杀李绂是哪集?

电视剧中,雍正杀李绂是在第39集。

起因是,河南贡生罢考,震动朝野。以李绂为首的众官员联名上折子《请罢田文静以谢天下疏》。同时,雍正敏锐地发现这《情杀年羹尧以谢天下疏》的折子上的签名,两者惊人的相似。

因此,雍正以朋党罪要杀李绂,以打击朝中的清流势力。

最后时刻,李绂因弘历而被赦免,不再认用。

明清两朝是怎么处置科场舞弊和奸淫幼女两类人的?

科场舞弊

明代有一起科场舞弊案,因其主人公的身份而为流传甚广,即“唐伯虎科场舞弊案”。

唐伯虎在1498年,高中解元。第二年,他和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一起进京赶考。唐伯虎和徐经一起拜访了考官程敏政,这位考官非常赏识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甚至慨然为他的诗集作序。这可把其他考生嫉妒死了。

而这次考试有一道非常难题,全部考生中只有两个人答上了,矛头指向了唐伯虎和徐经,还有考官程敏政,舞弊、漏题的说法甚嚣尘上。当政的弘治皇帝亲自来抓这起科场舞弊案,命令锦衣卫负责侦办和审讯。可是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经三个人坚决否认作弊,面对锦衣卫的严刑拷打就是不肯屈服。这件案子折腾了半年也没有进展,于是只好把他们三个人给放了出来。不过,按照当时“疑罪从有”的规矩,唐伯虎和徐经虽然获得了自由身,但还是被永远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程敏政则更惨,被锦衣卫折腾得只剩下一口气,出狱没两天就含恨离去。

这桩科场舞弊案,让唐伯虎一生与官场无缘。

清康熙五十年发生了一件惊天科场舞弊大案——辛卯科场案。发榜之日,众多江南学子发现上榜的都是不学无术之徒,愤而告状,引起整个江南地区的震动,并惊动了康熙皇帝。

在彻查之下,两江总督噶礼是元凶。但噶礼是康熙的同乳兄弟,康熙皇帝也难免纠结。这时乳母即噶礼的母亲找上门来,说嘎礼虽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罪行众所周知,不可饶恕。

权衡之后,康熙下旨——嘎礼免职,并革职数位大员,处死考官13名。而嘎礼却因母亲不为他讲情,竟想毒死母亲,康熙盛怒之下将嘎礼斩立绝。

奸淫幼女

清代对于性侵幼孩处置的几点特征:

第一,清律对被性侵的十二岁以下幼孩,不分男女,一概保护;男性如果受到性侵害,可以比照女性,并且有专门的条例规定。

第二,清代的律条对嫖宿童稚娼优的行为没有明文限制,毕竟买春是一种性交易,与良人之间的通奸必须分别开来。虽然没有对嫖宿童稚娼优有禁令,有人对娼优加以任何强暴情状,审判机关还是会对施暴人加以刑罚,如何定罪,就依案件加害人与受害人的各方面条件来决定。

第三,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在处置这类的案件时,尽力维护的主要还是受害人的名节与社会的风俗。以重典来维护伦理纲常、公序良俗,是清代论罪定刑的方向之一。

“律条有限,人情无穷”,法律条文并不能概括所有的罪行。清代在正律的条文之外,不断增生“条例”,来弥补既有法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空缺地带。有些条例若是不合时宜了,援引法条的官员们会尽量避免去援引这些条例,中央审判机关在进行覆审时,会尽量对不合时宜的条例有所箝制,在修订律条的时候也会废止、修订一些不合适的条例或合并一些相近的条例。理论上,与强奸强暴有关的条例应该列入在“犯奸”门下,不过,在礼教之防兴盛的时代,污辱人的身体,乃是关乎名节的大事,清代存在着大量的被害人因受辱自尽或是奸淫不成导致被害人羞愤自杀的案例,这些判决援引的法条,除犯奸门外,亦散见于婚姻、人命、诉讼各门等等。可以想见,清代的审判官员,要对这些攸关名节人命的案件审判定谳,并非易事。而在重视礼教的社会中,想要对强奸幼女幼童者从轻量刑,就更加地不容易了。

现代社会,男女于未婚前发生性行为已为常态,司法制度对此也早已没有罪与罚的概念,但对性侵害幼童的行为要加重严厉处罚的意识,始终都是为传统与文明发达的社会所坚守的。

历史上的科场舞弊案有哪些?结果如何?

说到历史上的科场舞弊案,就不得不说到明朝朱祐樘时期的科场舞弊案。这场舞弊案关乎的是现在一张画卖到几亿天价,在当时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

唐伯虎在弘治十一年,南京应天府的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成为“解元”。当时的唐伯虎,由于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明,当他考中解元之后,更是名满天下,到处传着他的传说。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叫唐伯虎的人将来一定是朝廷中的某位大官。

唐伯虎从南京赶往京城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叫徐经的人,这个叫徐经的人,影响了他的一生。徐经考中了举人,在赶考路途中遇到了唐伯虎。由于家中富有,叫上唐伯虎这个偶像级人物跟他一同赶路,顺便进行学术交流,所有费用由他全包。对于这种好事,唐伯虎没有理由不答应。

当唐伯虎跟随徐经到达京城考完试之后,由于唐伯虎是当时最为出名的才子,别人邀请他参加宴会,唐伯虎非常高兴地去应约。就是这一次应约,导致了他一辈子前途尽毁。唐伯虎这个人平时说话特别嚣张,他当初在乡试的时候,和他的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在一起喝酒,就放出狠话,“解元非我唐伯虎莫属”,这一次也不例外,唐伯虎在宴会上也说了一句,“会元非我唐伯虎莫属”,就是这一句话,导致了他后悔一生。

唐伯虎名满天下,是当时最有名的才子,似乎说这句话也并不过分,但是细想一下,就知道这句话错在了哪里。会元跟解元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举人第一是解元,进士第一是会元。进士的考核难度比现在的清华北大难多了,在全国范围内录取的人数多的话三十人左右,少的话可能就十个人左右,而且能够录取为进士的人基本上都是全国范围内的佼佼者,你唐伯虎无非就是从小聪慧,又考中了解元,全国范围内肯定不止你一个天才,可是你竟然敢在宴会上当着大众的面放狠话,非你莫属。

这次宴会过后,有不少学生向考官举报唐伯虎科场舞弊,引起了内阁大臣李东阳的注意。

科场舞弊案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在社会上影响力极大的事情,李东阳一注意到科场舞弊案,就立刻上报给当朝皇帝朱祐樘。这件事情一上报,朱祐樘立刻派人查看试卷,看看这个唐伯虎到底是不是第一名,最后确定唐伯虎的确是第一名,同时还有一个人也被录取了,这个人就是和唐伯虎一同来到京城的徐经。

这件带有特别强烈阴谋色彩的事情一传开,直接在朝廷上炸开了锅。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要求惩戒唐伯虎,徐经还有主考官程敏政。经过朝廷查询,唐伯虎并没有科场舞弊,但是和他一同来到京城的徐经,通过了程敏政家中的仆人得到了考题,所以才能考中进士。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唐伯虎科场舞弊,但是第一,他和徐经同路前往京城,在别人看来关系非同一般;第二,他敢放出狂言,说自己非会元莫属。结合这两点,很难让人觉得唐伯虎不跟科场舞弊案有关。

最终审判结果,唐伯虎跟徐经一同被贬为小吏,终生不得为官。主考官程敏政被勒令退休。本应在朝廷中大显身手的唐伯虎,最终成了风流才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讲堂科场舞弊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讲堂科场舞弊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