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讲堂诸葛亮9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法律讲堂诸葛亮9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12首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自身没有恬静淡泊的修养,便不会明确自己的志向。没有宁静的身心,便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不去学习便无法增长自身的才干,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3.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弯身行礼,这里指小心谨慎的样子。已,停止。为了国家而处事谨慎,如履薄冰,克尽心力,努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是诸葛亮出征前向后主刘禅所表现的忠心,但也是他一生尽忠职守的真实写照。由此,“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一语便成了千古以降无数忠臣义士赤心报国的座右铭。
4. 学须静,才须学。——蜀·诸葛亮《诫子书》
做学问须要安静的环境,更须要心静;心静才能专心致志,学有所得。
5.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蜀·诸葛亮《将戒》。
不能以为自己有才能就傲视别人,不能因为受恩宠就耀武扬威。
6. 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三国蜀·诸葛亮《将骄吝》。
不应对着无罪的人发怒,也不能把喜爱施与有罪之士。
7.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
数:天命,劫数。多做好事、广积善行的人,一定能昌盛起来;坏事做得多、到处结怨恨的人一定会失败灭亡,这是古今人们必然的命数。这句话是劝诫人们多积善行、不做恶事。从历史和民众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并合规律的。
8. 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蜀·诸葛亮《出师表》。
要去激励那些有志气的士人们的勇气,而不应当随意的去轻视自己。
9. 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打开自己坦诚的心扉,提出公正无私的见解。后以“开诚布公”这个成语来形容发表意见时真诚、坦白无私的态度。
10.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如果触犯了法律,即便是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也都要接受应有的处罚。
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征?
1.
严于律己,为官节俭。 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想。
如何描写诸葛亮?
1.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对手司马懿是怎样评价他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多谋而少决,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
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司马懿的评价不能被说成胡说,毕竟北伐被司马懿挡住了,司马有资格有能力评价诸葛亮。 司马懿后来巡视蜀军时也称赞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2.再看一下唐丞相房玄龄在《陈寿传》中评“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是将略并不是非常擅长。诸葛亮是国士无双,人品完美。治理国家也是非常可以,内部也比较稳定。至于军事,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虽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是失败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的人品无可挑剔,但扯军事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没像《三国演义》中那么神。
3.最后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参与撰写的《新唐书》中评“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这个评价,大大夸赞了诸葛亮的内政能力, 诸葛亮从刘备往西蜀发展后, 一直统领荆州的内政, 谈到内政蜀国基本没人能和诸葛比, 诸葛亮和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国的法律, 但多出诸葛亮之意, 这说明诸葛亮也是懂律法, 诸葛亮还是益州平衡派系的要角, 在蜀国内政管理上, 不用怀疑贡献第一,作为内政能力诸葛亮是不输给商鞅张居正等人的。
【总结】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和他的知名度。三国演义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三国演义出来之前,各个朝代还是有很多文人对其歌功颂德,论军事,他数次进入武庙。论文才,他有出师表,广受推崇,论政治,他以一己之力使蜀国国力蒸蒸日上,并使蜀国在和魏国战场中一直占据主动权。论人品,无可挑剔。论农业,他改革农具,撰写农书。诚然他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最顶尖,但也属于一流。在历朝历代,他都是作为千古良相的典范,如果按我国传统思想看,他绝对是我们历史上最完美的人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讲堂诸葛亮9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讲堂诸葛亮9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