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讲堂雍正十,法律讲堂雍正十三年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讲堂雍正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法律讲堂雍正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熙为什么传位给雍正百家讲坛?

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驾崩,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法律讲堂雍正十,法律讲堂雍正十三年

康熙的几个儿子都非常优秀,为什么最后康熙会把皇位传给雍正呢?

当时众皇子中有希望继承大统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

八阿哥曾因结党而惹得康熙不快,因此八阿哥退而求其次表示支持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虽然深得康熙厚爱,但却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前往西北平叛去了。如果十四阿哥能在康熙驾崩前平定叛乱,届时居功至伟,倒确实有可能继承皇位。可惜十四阿哥没法做到。所以候选人就只剩下留在京城康熙身边的四阿哥胤禛了。

四阿哥有两个得力助手:步军统领隆科多和川陕总督年羹尧。一个掌管了京师卫戎部队,另一个控制了十四阿哥西征大军的后勤供应。所以,从形势上来说,也只有四阿哥胤禛继位,才最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

此外,四阿哥胤禛本身就很优秀,做事兢兢业业,为国鞠躬尽瘁,这也是其他几个皇子所不及的。

至于野史中所说的篡改遗诏其实本身就很荒唐。清朝的遗诏共有三份,分别用汉文、满文、蒙文书写。如何能做到把三份遗诏中的关键文字改成一样呢?

所以,康熙会把皇位传给雍正,主要是雍正本身就比其他皇子更优秀,而且雍正继位,也更符合政权的稳定。

想了解下中国的历史该从哪方面入手?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砸缸😂,

还有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记住别搞错了,《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学时历史学得比较好,标志就是考试常得100分。当然,那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要在考前把各种运动的年代和意义背得滚瓜烂熟,考起试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后来选择了理科,进入大学,毕业后专心于软件技术,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远离了人文学科,不再仔细体会鲁迅的文章中省略号的六重含义,也不再深入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背景。后来随着走上管理岗位,开始对历史等人文学科产生兴趣,从清朝入手断断续续地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如《正说清朝十二帝》、《雍正皇帝》等,并对《汉武大帝》等历史剧情有独钟,但一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完整认识,直到读完这本《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是作者在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成稿,采用专题的形式,以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为主线,概略性地介绍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清朝的闭关自守的过程,其中对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变迁、文化发展、社会特点等方面的提纲携领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延续性,从而避免过多地陷入到细枝末节当中。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书中所说,泱泱大汉得益于秦的奠基,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引用《史记》等经典历史著作外,还较有针对性地引用了《世界文明史》、《亚洲史》、《中国人口史》、《中国制度史》多本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历史教授的严谨和博学。

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并希望所有了解,《国史十六讲》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讲堂雍正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讲堂雍正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