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讲堂唐和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法律讲堂唐和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蕃和亲的意义?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创了继隋朝之后又一个拥有大一统政权的盛世王朝。在这个时期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其实非常微妙,既有剑拔弩张的对战状态,又有“和亲”政策之后的“甥舅关系”。
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唐与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
和亲代表着一种态度。一个愿嫁,一个愿娶,说明双方都不想打仗,想要好好过日子。唐朝先后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在双方各取所需的情况下,和亲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唐朝和吐蕃和亲,最主要的意义就是通过和亲,双方可以摆脱兵戎相见的那种情景,有利于民族融合、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
2唐朝和吐鲁番和亲的背景
贞观八年,吐蕃也派使者来唐朝,这是汉藏两族发生政治交往的开端。松赞干布羡慕唐朝的礼乐文化,又闻听突厥、吐谷浑都娶了唐公主为妻,于是在贞观十二年遣使携带珍宝向唐朝求婚。太宗没有应允,吐蕃使者谎称吐谷浑挑拨婚事才不成。
松赞干布便发兵攻吐谷浑,然后派使者入唐献贡,扬言婚事不成就率兵攻唐,随后便挥兵进攻,太宗马上派兵反击。松赞干布见唐军来势凶猛,便引兵撤退,并派使者到长安谢罪,再次恳请娶唐公主,太宗这才应
唐朝和亲政策的意义?
唐朝为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和亲政策。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与突厥,回纥,吐蕃,奚,契丹,宁远,南诏八个族(国)共计和亲28次(其中一次未获成功),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唐朝实施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的特点,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的意思?
先断句: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 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汉朝的和亲外交,没有唐朝的结盟政策,没有宋朝按年交纳岁贡货币的屈辱。
历史上与少数民族和亲的传统最早能追溯到哪个时期?
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为了缓和矛盾,停止战争,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和亲”的形式是将皇家公主、郡主甚至妃子,远嫁到千里之外的其他藩国,以达到同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和亲”政策最早起源于汉朝,“昭君出塞”就是当时为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将汉皇室的妃子昭君与少数民族匈奴首领"和亲”的。此后的朝代多次发生过"和亲”,如唐朝的文成入蕃、清朝和硕嫁准葛尔,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和亲”事件。
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往下则一直延续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宋朝是唯一没有和亲的中原王朝)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和亲可追溯到西汉刘邦
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弱,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此后,西汉开始推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中原女子以公主名义下嫁匈奴单于,以求得边境安宁。“和亲”从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只是随便找了一个庶人女封为公主,一直到刘邦的孙子景帝才有真正的公主和亲(汉武帝的姐姐)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和亲
如果单指与少数民族和亲,最早的记录应该追溯到前778年,周幽王四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幽王纳褒姒。
当然,这一年的和亲与周室无关,而是以后大名鼎鼎,并一统六国的秦,前778年的秦还很弱小,一直受西戎欺负,积累了数代血仇,双方也一直争斗不休,打嬴非子前900年甘肃清水一带立国之后就从未停止。
前778年,嬴非子之五世孙就在与西戎的争斗中含恨而死,留给后人的,就只有西垂大夫的爵位,以及包括犬丘、秦亭等地在内的,方圆不过数百余里的土地,秦国如何发展再次成了难题。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世父,一个是次子赢开,世父英勇,赢开沉稳。秦庄公原本想让世父当继承人,但世父拒绝了,理由是: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
西戎杀了我爷爷仲,我不报此仇,杀了戎王,绝不回城。说完这句话,就将爵位让给弟弟赢开,然后带着兵马到最前沿的犬丘抵抗西戎去了。
他对西戎的态度是战,嬴开因此上位,当上了秦襄公,秦襄公的想法与哥哥完全不同,他认为:其时周幽王宠信褒姒,致使朝局混乱不堪,不久天下必将有变,而这个变化,就是秦发展壮大的最好时机,而秦要发展,必须要稳定后方,更何况,大秦国力弱小,几代争斗早已疲惫不堪,如今若还继续与西戎争斗的政策,以目前的实力,只能拼个两败俱伤,不是什么好办法,因此,不如先安抚好西戎,再借天下有变的时机发展起来,等到自己强大了,西戎问题就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出于上述想法,他打定一个英明的主意,与西戎和亲。历史上最早的与少数民族和亲即由此而来,当时,秦襄公挑中了西戎丰王,西戎部族当中比较强大的一支。
这是 秦头一次对西戎由战转和,国内反对声音当然很大,但和亲仅一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才让人们发现,他的这个主意得有多么英明。
前777年,不满秦襄公政策的世父贸然向西戎发动进攻,结果非但没报了仇,自己也全军覆没,兵败被俘,照例,他是回不来的,必将成为秦的另一个烈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襄公挑中的女婿发挥作用了。
大秦的第一位外族女婿,西戎丰王亲自出面斡旋,终于劝说戎王将世父放了回来,被西戎抓去还能放回来,这在大秦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世父回来之后深感耻辱,从此隐居不出,不问政事,权力因此集中到秦襄公手中,秦襄公乘势大力向东,占据了素有“关中锁钥”之称的汧(念“千”)邑,即如今陕西陇县,并定都于此。
首次将核心势力发展到陕西,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一:远离西戎,一旦发生战事,还有个缓冲的余地;
二:靠近关中,可以紧密观察周朝局势,待天下有变,可以迅速出手。
事实再次证明,秦襄公是非常英明的,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镐京,西周因此灭亡,秦襄公得到消息后迅速发兵救驾,平定犬戎之乱后 ,还主动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洛阳。
周平王洛阳安定下来后,即将秦襄公由大夫晋爵为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全部封赏给他。大秦至此,才成为周承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讲堂唐和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讲堂唐和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