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讲堂陈廷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法律讲堂陈廷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熙王朝》索额图为什么要和康熙皇帝唱对台戏,建议对吴三桂行安抚之策?
历史的过眼烟云,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满清为了入主中原,扶植了三藩四王,即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天下初定,又实行消藩政策,激起三藩八年内战,人民再次生灵涂炭、百姓罹难,此时北方的葛尔丹也趁机作乱,而更北方的俄罗斯更是虎视眈眈,趁机侵略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满清政府只是进行了谴责,满清忙于内战,草率地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结果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就被俄罗斯区区二千人轻易占领,《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无条件的退让,把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等富庶地区拱手送给了俄国,造成重大国士损失,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这些土地的归属,也是康熙大帝大功一件,内战内行也。
康熙曾说过“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但在朝廷共议裁撤三藩一案中,索额图主张对三藩进行安抚一方面确实出于公心,是老成谋国之言,并非有意与康熙唱对台戏;
另一方面索额图确实收受了吴三桂的贿赂,有意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可谓是一箭双雕。索额图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女儿是康熙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于公索额图是大清臣子,于私又是康熙的岳父。
索额图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鳌拜伏法之后,在康熙看来,眼前最重要的莫过于裁撤三藩。恰逢潮州知府朱国治上疏弹劾平西王等三藩拥兵自重,割据称雄,请朝廷下旨裁撤三藩。康熙以此为诱饵,试探朝中大臣对撤藩的态度,令百官各抒己见。朝臣们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类:以内大臣索额图、康亲王杰书为首的绝大多数大臣主张下旨安抚三藩,以示朝廷决无撤藩之意;
内大臣明珠和户部尚书陈廷敬二人则主张借此机会裁撤三藩,以免三藩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索额图主张安抚三藩自有其一番见解:大清天下初定,百废待举,加上此前鳌拜及其党羽多年把持朝政、营私舞弊、卖官鬻爵,大清实际上徒具其表,国库空虚、军备不齐。
朝廷正应该借此时机,重振朝纲、充实国库、厉兵秣马,待时机成熟,再行撤藩。这样方能应付不测之祸,以保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孝庄太皇太后也支持安抚三藩,她特地召孙儿玄烨前来,祖孙二人以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送来的一株“媚儿”展开了一番具有深意的对话。
孝庄:孙儿啊,你瞧这花多神气,你不能乱碰它。康熙:是,这花集天精地秀于一身,您别说,孙儿还真没见过。孝庄:你才多大年纪,我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也才是头一遭见到。康熙:老祖宗,孙儿是怕您被这东西给累着。孝庄:伺候着它呀,我累着舒坦。康熙:老祖宗,花儿如果半红半白的话可谓是天下奇珍,人如果半红半白的话可就忠奸不明了。孝庄:你可是越来越刻薄了。
孝庄的意思非常明确“三藩你先别撤,反正他们年纪都大了,等老死之后再动手!”康熙的意思是“这件事您老就别插手了,三藩忠奸难辨,倒不如趁早收拾!”
索额图主张安抚三藩既代表了朝中大臣的主流意见,背后又有孝庄太后撑腰,还能借此捞些好处,何乐而不为呢!他根本就不必担心康熙会对他恼怒,正所谓法不责众,皇帝尽管不高兴,可总不能将文武百官全得罪光吧!反倒是明珠和陈廷敬二人因力主撤藩,押对了宝,从此深得康熙器重,成为天子近臣。在康熙看来,“三藩之用半天下”,不撤藩大清则国力不继,而所谓撤藩也并不是将他们一撸到底,而是赐三藩以富贵,令他们颐养天年。
康熙断定三藩必定不反,一是因大清国力仍胜于三藩,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不敢反;二是吴三桂独子吴应熊在京为质,投鼠忌器而不能反;三是大清赐以三藩荣华富贵,得以安享尊荣而不必反。不料,吴三桂先假意奉旨撤藩,拖延时日,待准备就绪后,宁肯舍弃独子,率先起兵发动叛乱,从而掀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事实胜于雄辨,三藩果真如索额图所言发动叛乱,康熙自然也就不会对他有任何责难,索老三依然稳座朝堂,随侍在康熙左右。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康熙王朝》中的索额图在对待撤藩的态度上与明珠、陈廷敬等人截然不同,他极力反对撤藩,建议对吴三桂进行安抚。
索额图,康熙朝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辅大臣,索尼的儿子,同时也是赫舍里皇后的父亲、康熙的国丈。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赫舍里皇后并不是索额图的女儿,而是索尼的次子、索额图的二哥噶布喇的女儿,索额图只是赫舍里皇后的叔叔。
在康熙与朝堂上与众臣商议撤藩的时候,明珠、陈廷敬等官员坚决支持撤藩,在们认为三藩拥兵自重,不但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更是会让朝廷和皇上感到随时的不安。而索额图的观点却恰恰与之相反,他认为不仅不能撤藩,还要对吴三桂加以安抚,继续让吴三桂以“异姓王”的身份镇守云贵。
实际上,不仅仅是索额图有这样的观点,就连朝堂上仅存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乃至久居后宫的孝庄太后,都是坚决反对撤藩,而这些反对撤藩的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与吴三桂有过接触,并且亲眼目睹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随后横扫半壁江山。因而他们认为,此时的康熙皇帝是绝不可以撤藩。
一来,吴三桂在明清两朝沉浮宦海数十年,其心计和心思是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远未能及的,和吴三桂直接斗智斗勇,康熙皇帝将会明显处于下风。
二来,满清入关,一统中原,实际上发挥最大功劳的就是诸如孔有德、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这样的明朝降将,在满清夺取天下时对其褒奖有加,但是坐拥天下后却卸磨杀驴,既违背了之前招降时的誓言,同时也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三来,以现在朝廷的国力、兵力以及对于战争的准备态势来看,也远远不及吴三桂,要是真的把吴三桂逼反了,双方打起仗来,朝廷这面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况且,这仅仅只是一个吴三桂就如此的麻烦,到时候还要面对尚可喜和耿精忠,必然是朝廷陷入危机之中。
所以,索额图劝谏康熙不撤藩,还要安抚吴三桂,为的是继续保持现有局势的平衡,就像孝庄说的等着吴三桂老死,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到那时处理不晚,从这个方面来看,索额图的想法有着他的道理。
而索额图不同意撤藩,除了保全朝廷、维持政局稳定这样的于公考虑外,还有着自己的私心。
首先,吴三桂每年通过在京的吴应熊,向朝廷官员送礼行贿,索额图必然也在其中。
一名朝堂之上的普通官员,吴三桂一年的孝敬银子就在10万两之巨,而向索额图这样的朝中重臣、又是皇上的外戚,孝敬的银两必然远不止这个数字,包括索额图家中府上,享受吴应熊所给的福利必然是非常的多。
所以索额图才要极力反对撤藩,让吴三桂继续镇守云南,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这一块利益不受到损失。
其次,索额图不想通过撤藩一事,影响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康熙有撤藩的想法和打算,索额图知道么?必然是知道的,老谋深算的索额图不可能看不出来康熙的真实想法,但是索额图为什么还要坚决反对呢?原因就在于索额图要极力对抗明珠、陈廷敬这样的新的势力对自己位置的挑战。
明珠、陈廷敬等人在撤藩的问题上与康熙站在了一个战线上,如果康熙同意撤藩,那么在撤藩这件事情上,明珠等人将会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如果一切顺利进行那么也会因功收到提拔和褒奖,这样就对索额图在朝堂上的位置形成了威胁,索额图也必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劝谏康熙不要撤藩。
再次,赫舍里皇后已经怀有身孕,索额图也要为自己和自己外孙的未来做着考量。
吴三桂镇守一方,拥兵自重,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为官,又是朝廷的额驸,吴家在当时是非常的显赫。也正是因为如此,索额图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整个索家的前途考虑,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赫舍里皇后所怀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能得到吴家父子的支持,必然在康熙心中以及整个朝堂之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所以索额图更需要吴三桂的支持来保证自己和整个索家的长久利益。
但是最终吴三桂还是反了,索额图也最终重新和明珠、周培公等人站在一起,共同平定了“三藩之乱”
当得知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消息后,索额图还妄想着用交出明珠、陈廷敬、周培公等人的方式来平息吴三桂的怒火,更是为了铲除朝堂上的异己。
此时已经是气愤不已的康熙对索额图是一通训斥,更是在周培公的暗示下,册立赫舍里皇后的儿子为太子,此时的索额图才如梦初醒,深知自己犯了大错,不仅跪谢周培公,之后更是极力辅佐康熙平叛。
最终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讲堂陈廷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讲堂陈廷敬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