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讲堂诸葛亮之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法律讲堂诸葛亮之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仕强教授:诸葛亮是法家还是儒家?
演艺中 孔明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在九流十家里面(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十家就是九流+小说家)应该算是阴阳家、法家、杂家。
但是三国志中的孔明淡泊宁静,极类道家。而治国则是以申韩法家。曾言: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法家的申韩学派。申不害和韩非学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控制欲极强。
诸葛亮是个不折不扣的法家,带有强烈的申韩学派特点。法家讲究“法”与“术”他可以对刘禅忠心耿耿,但必须是在他的掌控内的忠心耿耿。
诸葛亮入蜀后推行严厉的法律,极尽可能的掌握一切权利。诸葛亮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很多人理解文鞠躬尽瘁,但事实上这里就能清晰的看到这是申韩法家的影子。
所以,很多都是走申韩的路子。举个例子焚书令就是韩非提出的。在诸葛执政的时代,坚决不允许修史书。诸葛亮不管在权利和思想的掌握上,和申韩学派如出一辙。供参考。
不审时度势则宽严皆误武侯祠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代人赵藩题成都武侯祠堂一副非常著名的对联。
上联是说要能采用攻心之策,自然就会消除反侧之念,从古到今会用兵的人并不一定是好战之人。这里提到的“攻心”,是基于历史史实的。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率军南征时,采纳了马谡提出的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运用这种“攻心”之策,“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得孟获心服口服的承诺:“南人不复反矣。”
下联是说不能审时度势的判断局势,宽了或严了处理问题都是错误的,以后的人治理蜀国要深入的思考呀。下联是基于诸葛亮与大臣法正关于法律宽严问题的探讨而引发的。法正认为诸葛亮当时推行的法律太严,并用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历史故事作为依据,企图说服诸葛亮把法律调整得宽松点。但诸葛亮认为,各自所处的历史形势不同,法律的宽严当然不会一样。刘邦在当时形势下宽是对的,而在现在的形势下严同样也是对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进文庙?
诸葛亮能进入文庙从而被祭祀的原因可以从咸丰元年一篇礼部文章《奏请宋臣李纲从祀》看到其最根本的原因:“臣等查历代从祀诸儒,皆以德行纯懿,有功经学者为要。”
也就是说,道德文章与经济世功并重是入文庙的发展趋势。黄宗羲在更早时期主张诸葛亮入文庙,他在《破邪论·从祀篇》说:“上下千古,如汉之诸葛亮,唐之陆贽,宋之韩琦、范仲淹、李纲、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诚,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于疾风狂涛之中,世界以之为轻重有无,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所谓圣人之道,或著之事功,或载之文章,用虽不同,实则一致,都是行孔子之道。
所以,进入文庙的标准并不是只有著书立说,诸葛亮没有经典文学却进入文庙凭借的不是著书立说,而是对于民生的践行。
《诸葛亮集·纳言》中记载着一段话:“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这是诸葛亮内心深知的道理,并且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准所践行。在蜀汉为丞相的期间他不仅带头廉政,为下边的官员树起了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从政策来讲,诸葛亮在位期间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有着很大的区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讲堂诸葛亮之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讲堂诸葛亮之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