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打赏的法律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打赏的法律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网络文化消费已内化成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为网游充值、付费观影阅读、给主播打赏等等行为,已经不再少见。但是这些新型的消费行为,也会衍生一些法律问题,例如,未成年人巨额网络消费,有效吗?
事件案例
朱女士的女儿小雪爱玩手机,在朱女士看来,女儿也就拿着手机看看视频之类的,也没多在意。
近些日子,朱女士发现自己银行卡的钱无故减少,查看流水才发现,这些钱是从线上消费出去了。在仔细追问女儿后,朱女士才意识到,女儿一直在用自己的手机看某平台直播。因为手机上绑定了银行卡,女儿小雪就在线对直播的主播进行打赏,这些打赏费用先后有9万多元。
随后,朱女士联系了直播平台,希望能退还消费款项。
然而,对方要求朱女士证明是女儿的消费操作。朱女士虽然提供了一些证明材料,但直播平台以证据不足为由,只能愿意赔偿一部分损失,最终只退还3万多元。
这样的事件不在少数。那么对于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在法律上是怎么看的?
法律分析
正常的打赏行为,可以看做是观众购买主播服务的一种消费行为,对于当事双方来说是互惠的。主播为了得到观众更多的打赏,通过展示各种才艺,出售自己的表演。观众消费了金钱,但是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那么未成年人打赏行为呢?
一般像上述案例中的未成年人,在民法上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可以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对于类似大额消费的行为,需要监护人的同意、追认。监护人如果不同意追认,则属于无效。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可以追回所有的未成年人打赏款呢?不一定。
首先,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妥善管理自己钱财的义务,也有及时监管孩子行为的义务。对于孩子轻易取得支付密码、轻易大额支付等行为,家长应该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其次,现实中,监护人家长在事后很难拿出证据,证明是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为追讨带来阻力。
如此,也难怪上述朱女士最后只能追回部分打赏款。
点击头像关注我,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在线私信咨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打赏的法律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打赏的法律问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