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事实与法律依据怎么写?
法律依据,这个自然是对应相应的法律规定。我们有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来调整和解决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这个在所有的法院判决中,都会说明依据判决的法律条文,并且在判决书后面会附上相应的条文。
事实依据,其实就是这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事实是怎么样的?这里就有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问题。法院或法官基本只能通过证据和经验法则来认定。法院通过当事人双方举证认定的事实难免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出入。这也是不少当事人感到纳闷,为什么事实是这样的,还会输!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这也是常说的一句话。事实这方面,只能尽可能收集并提供证据。
在起诉状的写作中,起诉状的事实部分应该详尽具体,有重点,理由部分应当论证严谨、合理合法,这是必然的。整篇起诉状应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这一要求也是无需探讨。
法官对原告的陈述愈是相信就愈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对案件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庭审中的质证、辩论才是关键。因此可以选择对某些关键性的细节,可有意模糊处理,以便在庭审辩论中诱敌深入,使其自相矛盾,从而一举击倒对方。
事实认定,法律认定分别指什么?
1、此处的描述应该是“事实认定”与“法定适用”,因为法律不存在“认定”一说,而仅仅是“适用”问题,我们无权“认定”法律。
2、事实认定:是指在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等诉讼程序中,通过当事人的举证、相互质证等阶段,最终由法官和陪审团确定案件事实的过程。通过事实认定过程,确定的事实将作为判决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3、法律适用:法律适用就是指在具体的法律事实出现后,通过将其归入相应的抽象法律事实,然后根据该法律规范关于抽象法律关系之规定,进而形成具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
4、衍生一个问题,即“法律责任的认定”,在具体的法律事实中,运用相关的法律依据来认定责任的大小。
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客观事实”,就是原本发生的,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事实。
在诉讼中,一般情形下,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观事实,并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进行裁判。
案件的发生通常是在若干时间(年月、或者数月数年)以前,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法官都不可能在场,任何人都无法准确描述、再现客观事实,即使某些当事人能够准确描述、回顾客观事实,司法机关、法院法官一般都不会相信或采纳。
因此,法院认定事实,不可能依人们的直观,不可能根据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亲身感知,来判定案件事实的真伪。
因此,一个案件事实的客观性与法律事实之间是有距离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离,更有的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客观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官通过法定程序,按照证据规则,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经过质证采信后,对案件事实所作的合理推断与认定,理论上称之为法律拟制事实。
这种合理推断、认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简单来说,法律事实就是用证据支撑起来的事实。
就律师而言,不关心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而要看证据能说明什么,由此,证据至关重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