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问题道德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法律问题道德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法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法和道德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律和道德起源的时间不同 道德在原始社会(或初民的社会)作为独立的或与宗教、习俗(习惯)相混合的形态而存在,道德是逐渐形成的。而国家的实在法(国法,法律)只是随着一定的条件的成就而成就,如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语言文字的发达等等,才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出现,由国家通过一定程序产生。
2.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一般地说,凡法律调整的关系,大多也由道德调整。而且,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们现实的行为,而且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的动机。在此方面,尽管法律在惩罚违法犯罪时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它不能惩罚这种主观过错本身。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调整的范围可以相互转化:原本只属于道德调整的某些问题,将来可能由法律来调整;反之亦然。
3.法律和道德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 一般地说,法律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肯定、严谨,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而且通常以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作为条件。道德的内容则不同,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也不要求体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因此,在法学上有一种看法,说法律具有“两面性”(既重权利又重义务);而道德仅具有“一面性”(只重视义务),侧重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的义务。
4.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即使通过文字表述,其内容也是比较原则、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废除程序也很不严格。法律是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而存在的,其成文形态多为法典、法规等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它们的制定、修改和废除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5.法律和道德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可见,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道德正是以此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法律则不同,它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关为后盾,通过外在的强制(法律制裁)来强迫人们遵守。
6.法律和道德的历史命运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法律也将不存在。而道德在无阶级社会中仍将存在。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你问的这个问题属于法理问题,必须先理解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选择。
法与道德的关系:
1、在本质上,二者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一是非实证主义即自然法学派,他们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有必然的联系,符合道德的善良的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实证主义法学派中的法也只有符合上述观点才是真正的法。最终得“出恶法非法,公民没有遵守恶法的义务等观点”。代表人物有阿列克西等;另一个就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与道德准则,法律不会因为违反道德而丧失其存在的性质和效力,即“恶法亦法”。代表人物如凯尔森。
2、在内容上:近代以前的法在内容上与道德重合程度极高,甚至浑然一体。比如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就有“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到后来的“礼刑合一、礼刑并用”以及汉代的“德主刑辅”等观点,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
当道德与法律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是在法律调整的范围,那么只能遵守法律,不知道法律只知道道德的观点不能成为免除法律责任的理由。另外,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些道德伦理范畴的关系是法律不能解决的,你比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不可能通过法律上的合同来加以调整。最后,法律也有其僵硬性和漏洞,常常会导致某些案件判决合法而不合理,这个不合理就是指不符合一般人的道德评价标准。但不管怎么说,在法治国家,如果法律与道德发生矛盾首先应当遵守的是法律而不可能选择道德,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考虑道德的成分。毕竟,道德的强制力只不过是依靠人的内心强制,其力量比起法律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要弱很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法律问题道德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法律问题道德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