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疫情带来的法律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疫情带来的法律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次疫情是不是合同法中规定的不可抗力?为什么?
对于该问题,全国人大法工委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对当事人来说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如何适用
1.处理总则:
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为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各方当事人的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处理细则:
但是,如果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合同之后,不可抗力才出现的,不能因此免除该当事人的责任。
注:合同的不完全履行本质上就是迟延履行,所以这个法条没有将不完全履行纳入其中。
另外,当事人一方因为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对于发生的不可抗力,该当事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注:这是《合同法》在不可抗力出现之后对双方当事人的基本要求。此外,不同的合同在不可抗力出现后还对双方当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有如下规定:
在不可抗力发生之后,合同当事人均应当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损失的扩大,任何一方当事人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应当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
《合同法》第94条规定,因为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此时合同双方当事人均对合同享有解除权,而且双方当事人对于合同解除产生的损害均不用负赔偿责任。但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除外。
注:一定要是不可抗力达到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情形,才会有以上措施的出现。例如甲乙约定甲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向乙购买游戏装备,乙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收钱。那么这次的新冠疫情就不足以成为阻碍该借款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以上规则均不能适用。
结语
其实对于这种与双方当事人均无法预见并无法避免的情形,无论是法律还是现实,都鼓励双方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合同接下来的补救措施,一旦协商不成,再适用法律规则予以解决,以此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评论加关注!!
要视情况而定。
《合同法》中对“不可抗力”定义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根据《合同法》第94条,依据不可抗力解除合同的前提是致使合同目的的无法实现,第117条也规定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责。
参考法院对因“非典”而产生的合同纠纷时,也主要依据公平原则,平衡双方损失和合同是否能够继续履行情况,做出裁判。
尽管国家尚未对“新冠肺炎事件”进行定性,但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停止聚集性就餐活动的通告》已将本此疫情定性为不可抗力,中国旅行社协会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力做好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认定此次疫情属于不可抗力,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也表示可以为企业出具不可抗力证明。
与“非典”相比,本次疫情国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交通及公共场所管控、以及延长休假等措施,对合同履行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适用不可抗力的空间也应更大。
- 适用性较大的交易活动:旅游、餐饮、交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商业活动;
- 合同订立时间:订立于疫情爆发之前;
- 导致履行困难的因素:因疫情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和管理规定,导致相关活动无法进行和开展的;
- 救济方式:影响大,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影响较小,可以要求免除部分或全部违约责任。
同时,如果当事人要依据不可抗力进行救济,需要根据《合同法》规定,履行及时通知相对方、根据证据证明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产生影响、避免损失过大的义务,否则可能将承担不利的司法审判结果。
属于合同法上的不可抗力。
从理论上来说,这次疫情的出现,是突然发生的突发事件,在事前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计。
本次疫情至今没有任何特效药,每个人只能做到带口罩等有限的防范措施,基本上是不可避免,也不能克服。
因此疫情完全符合法律上关于不可抗力的三个定义:不可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
从实践上来说,全国多地已经开出了疫情的不可抗力证明,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证了本次疫情属于不可抗力。
当然虽然疫情属于合同法的不可抗力,但是他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引用这次疫情作为不可抗力的理由,来免除自己履行合同义务。
2月2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2月10日,全国人大发布通告:新冠病毒属于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部分或者全部免责.
首先明确一下观点:本次疫情属于合同法中不可抗力。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第二款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通俗来说,包括:
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雪崩、洪水、海啸、台风等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社会异常事件或者政府行为:政府颁发新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或战争、罢工、骚乱、恐怖行动、传染性疾病等社会异常事件。
而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2月10日就疫情防控中社会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近期不少企业反映,受此次疫情影响,很多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正常履行,请问法律对此有什么针对性的规定?
臧铁伟答:
当前我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所以,不管从法律角度分析所得,还是全国人大的回答来看,本次疫情确属不可抗力。
”新冠”疫情对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可能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让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
厚厚的阴影。
为了免遭病毒传染,
自疫情爆发以来大家
就很少出门。工作停止,
学校停课等等。
疫情对整个中国政治、
经济、生活的影响
是十分巨大的。
新冠事实上源自哪里已
难以说清,但首先爆发在
中国是国际共识,
这个对我们很不利。
华南海鲜脏乱差的环境在
疫情初期已经被外媒屡次
报道,大部分西方群众会
认为我们恶劣的卫生状况
和糟糕的饮食习惯导
致了这次疫情。更要命的是
西方国家也爆发了疫情,
出于转移矛盾的目的,
欧美肯定要甩锅中国;
从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
美国一些政客不但没有
停止反华,反而变本加厉
地爆粗口,挑动中美之间
民众的对立情绪,这将会
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
当前以及疫情后中美
关系的状况不乐观,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将对
疫情后的全球变局
产生重大影响。
从目前的趋势预计,
2020年第一季度GDP
可能降至不及5%。
相比较来说,
消费受到疫情影响最大。
从消费来看,食品饮料、
旅游、交运、商贸零售、
酒店餐饮等受疫情的冲击
比较大。应对受疫情影响
的地区、企业和具体的社会
团体采取诸如减免税费、
延期缴纳社保、
减免租金和提高贴息
支持力度等财政政策。
短期来看,对中国经济
产生绝对的负增长。
旅游、服务、餐饮、娱乐、
广告线下公司及生产
密集型工厂都将是一个
噩梦一般的感觉。一般企业
的毛利在25-35%之间,
以一家体量在1000万每年
的企业看,年毛利在
250-350万间,2个月没业务,
上一年等于白干,
加上应付的行政支出,
3-4个月没有业务,直接破产。
但长期看,世界各国疫情
发展迅速,我国疫情趋于
好转,各大品牌的销售重心
会倾向于中国大陆地区,
所以对于各行各业来说,
下半年开始经济会迅速崛起,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拐点。
目前,中央正在积极部署
“两会”,酝酿新的改革开放
政策和提振需求的措施,
并可能做出重要战略调整,
从当下到“两会”的这段时间,
地方政府短期内或应以复工、
复产、复市为主要工作重心,
可将年内(或明年)规划
项目时间线迁移,
缓解上半年经济增速下降
可能超预期的压力,
这也为出台新的规划
方案赢得了时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疫情带来的法律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疫情带来的法律问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