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社会募捐的法律问题研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社会募捐的法律问题研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强制捐款”为什么会大行其道?有法律依据吗?
捐款是自愿的,根本不存在强制。但是呢,现在许多单位为了能有个好口碑,尤其是国企央企,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和公办学校都是通知大家捐款,根据级别捐多少,一般领导都捐的多,但是都不会从工资里硬扣除,都是大家拿现金交到工会或者其他部门;现在不光国企央企政府事业单位和公办学校有爱心捐款,许多民营企业也很有爱心和社会责任心,踊跃捐款来张献社会爱心。这也是我国的一种优越一种骄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众人相助!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中国,因为我们的人民都是有爱心的有社会责任心的,你看看西方国家有几个这样捐款的?从98抗洪到非典、南方冰冻雪灾、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舟曲泥石流、再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所有中国人都在奉献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我们能不自豪吗?能不动容吗?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骄傲!
公益众筹平台的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就是《慈善法》对网络公益募捐等行为进行了规范。“该法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黄华鸿说,出台后的慈善法将更好地保障捐赠人和受助者的利益。
同时,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开展公开募捐,或者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骗捐、诱捐,按照《慈善法》规定,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法律上有恶意捐款罪吗?
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恶意捐款罪。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是违法的。如果进行恶意捐款的行为涉及诈骗或敲诈勒索,可能会触犯刑法,导致刑事责任的追究。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慈善组织在筹集善款时应遵循诚信原则,不得以虚假、误导或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进行募捐。如果慈善组织或个人存在虚假宣传、误导公众等行为,可能会受到民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因此,在进行捐款时,应选择正规的慈善组织,并确保捐款行为合法、合规。
造假捐款要负法律责任吗?
说白了就是诈捐呗 要负的
公益性的捐赠不能“作秀”,“诈捐”一般来说虽然是不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但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会涉及到民事纠纷。根据我国《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中第33条规定,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灾捐赠受赠人。诈骗是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应根据涉案金额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其他严重情节来判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会募捐的法律问题研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社会募捐的法律问题研究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