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制度法律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制度法律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
政策:政策是大的原则性的,具有纲领性的特点,通常不具体,只是同宏观上确定一个一定时期内的奋斗努力方向,有权威性,但是法律效力较低。
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
法律:一般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标准: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
根据《立法法》第78、79、80、82条。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如下:
1、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法规和规章。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6、部门规章的效力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两者发生冲突,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立法法》第86条)。
7、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没有高下之分。
部门规章与法律冲突怎么办?
各个单位为了确保正常运行,都会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实际上在建立之初,就应该与法律法规相衔接。但如果出现了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与囯家或上级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甚至矛盾或冲突,毫无疑问,应该在遵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修改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部门规章制度是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制定的,部门制度只是单位自行制定的内部使用的,而法律是国家层面的规定,属于上位法,所以部门规章制度与法律冲突了,那肯定是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的,这才是权威的。
制度和机制的区别?
制度和机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如下:
1. 定义不同:制度是指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法律等,可以看作是一种规矩或法律条文;机制则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流程、方法、程序等,可以看作是一种操作模式或执行方案。
2. 性质不同:制度是一种静态的规范,它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强调的是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机制则是一种动态的操作方式,它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和程序,强调的是执行方案的协调和配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 作用不同:制度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机制则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协作和合作。
4. 范畴不同:制度可以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可以包括市场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是在制度框架下实现目标的手段。
综上所述,制度和机制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定义、性质、作用和范畴都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制度和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为实现社会目标和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经常看到文件中有“试行”两字,请问“试行”中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效益吗?标明“试行”的作用是什么?
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明试行,暂行这些字眼的法律法规特殊在什么地方,一般我们解读这些并非从法律效力上来解读,而是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出现背景来解读的。
带有这类字眼的法律法规一般都是由于新形式的出现,迫切需要立即出现一部法律法规来对这些新现象进行规范,由于制定的时间短,比较匆忙,所以加上这类字眼。
而从法律效力上来说,这些带试行的和其他正式法律是一样的。
正式法律出台后这些试行法律自动废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制度法律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制度法律问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