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渡鸦的法律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渡鸦的法律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其实就是一桩宋朝的文字狱,本来宋朝的是文人治国,文人相当自由,地位很高,基本没有什么文字狱的情况发生,但是到了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围绕变法,形成了两派的党争,这个党争尤为惨烈。苏东坡在那个时候获罪,也是命运中的必然。一方面苏东坡没有站队,他既反对新法,也反对旧党,总之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另一方面,苏东坡就是个大嘴巴,什么都说,所以得罪了好些小人。所以小人们就睁大眼睛找苏东坡的错。机会终于来了!
肇事诗词为《湖州谢上表》,收录于《东坡全集》,是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向宋神宗写的一道谢表。此表为谢恩而写,却也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慈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苏轼,苏大厨子,他能在黄州做出东坡肉,还真是因为“乌台诗案”。
(苏东坡:大家尝尝我炖的猪肉)
话说,在享受黄州猪肉之前,苏轼是一个有才华但是更有脾气的公务员。公元1709年3月,他被调到湖州当官,于是例行公事写了份调职报告。
这东西随便写写就行,但是苏轼耍了点小个性,在报告结尾发了发牢骚。大概就是说自己老了,跟不上潮流了……(原文内容是: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按道理说,苏轼这是找事儿。平时发牢骚就算了,交个报告还这样,有点过分了吧。
但是,正常来说,这也不算事儿。因为,像这种报告,那就是例行公事,皇帝绝对不会看的。那些负责文书工作的,也就是大概扫两眼……
哪知道,这一次不一样了。御史院,专门靠嘴皮子吃饭的几个新人,觉得这是在讽刺自己。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提携了一些新人上来,苏轼有点看不惯他们,所以时不时嘲讽一下。你平时喝酒唱K的时候发发牢骚就算了,敢在政府公文里找事儿,怎么能忍?
御史们受不了了,赶紧跑过去向皇上汇报:“皇上啊,苏轼看不起我们——哦,不对,苏轼看不起朝廷,太自以为是了!”
(宋神宗)
宋神宗刚开始也没觉得多严重,毕竟苏轼这样的文人,天天不写诗发发牢骚,心里就憋得慌,天下人都知道。
御史们憋了一口怨气啊,不行,必须弄死他!
于是,大家活也不干了,憋在办公室里,花了四个月时间研究所有苏轼的诗,终于找出几首发牢骚比较夸张的。
情况是这样的,苏轼以前觉得新政策不太好,于是有那么几首诗,似乎讽刺了一下。
御史们抹着眼泪义愤填膺的说:苏轼他就是个乱臣贼子啊!那新政都是皇上您支持的,他讽刺新政,就是讽刺您啊!我的老天爷啊,敢讽刺皇上,必须弄死他!
皇上一听,哎呦喂,这事儿这么严重?
还真严重了,好多人都过来说,皇上啊,你看你看,这句诗,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在骂你呢?!仔细琢磨!
皇上一听,那好吧,咱把苏轼叫回来,问问咋回事吧。
这时候已经有人给苏轼通风报信,说朝廷里乌央乌央的一大群人想掐死你呢!苏轼吓得差点想弄死自己。
到了京城,苏轼就被关了起来,一帮御史开始审问他:说,你是不是在讽刺我们?!不对,你是不是在讽刺新政,讽刺皇上?!
苏轼被问的一愣一愣的,最后只会点头:对对对,这句诗是发牢骚,那句诗也是发牢骚……
宋神宗一听,苏轼全都招了,各种震惊。那咋办?这货讽刺我,我弄死他吧。
但是,人家也就是发发牢骚,宋太祖早就立过规矩,除了叛逆谋反,一概不能杀大臣。
朝廷里一些人也出来为苏轼说话了:人家也就是臭书呆子发发牢骚,就这么杀了,不合适吧?
王安石也出来说:咱们这太平盛世的,杀一个大诗人大才子,说不过去吧!
正在生病的曹太后也出来帮着苏轼说话了……
宋神宗仔细琢磨了一下,你们说的也对,算了,不杀了。
不过,那群御史们还火急火燎的希望早点弄死苏轼呢!没办法,折中一下,把苏轼贬到黄州,当个没有实权的地方武装部副部长(团练副使)吧。
其他牵扯到的人,也都受了一些小惩罚。
于是,苏大厨子来到了黄州,发现这里的猪肉好便宜啊!但是人们都不会吃,所以潜心研究,东坡肉诞生了……
公元1080年,对于苏轼来说是灰暗的,刚刚死里逃生的他只身来到湖北黄州,过起了半官半民的生活。由于身居闲职,他常常会到城郊的赤壁游览,一则为了打发时间,二则也是放松放松,排解一下心中的忧闷。此外,为了维持生计,他还在黄州城东的坡地上开发出一块田地,做起了农民,从此便自号“东坡居士”。为什么号称宋朝大才子的苏轼此时会落到这步田地?这还要从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说起。
第一、背景
要想理清“乌台诗案”的始末,我们不得不介绍神宗时期另一位著名人物——王安石,他可以说是引发“乌台诗案”最关键的人物。公元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变法内容存在诸多弊端,如青苗法、食盐专卖法、手实法等,遭到苏轼反对。但由于王安石背后有宋神宗的“力挺”,苏轼受到打压和排挤,于是申请外调任职,神宗应允。1071年,苏轼调往杭州,随后又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其间,苏轼写了不少讽刺新政的诗作,这引起了改革派的不满。
第二、经过
最先举报苏轼通过诗作暗讽朝政的人是北宋科技界的一位“大佬”,就是写出《梦溪笔谈》的沈括,但当时宋神宗并没有当回事,直接给忽略了。1079年,苏轼调往湖州任知州。北宋时,官员新任职,都要向当朝陛下表示感谢。为此,苏轼写下了《湖州谢上表》并进献给神宗。虽然时隔多年,苏轼依然郁郁不平,在这封“感谢信”里,他发了几句“牢骚”: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苏轼已经老糊涂了,跟不上当前的新举措,老眼昏花没什么作为了,可以让我回家养老了。表面上是在数落自己,实际上绵里藏针,讽刺神宗用人不当,公开表达对变法的不满。这引起改革派的不满,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等人上书弹劾。宋神宗也对此大为恼火,下旨命人将苏轼抓捕到京,并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
第三、结果
苏轼下狱后,御史台官员们“乘胜追击”,又找出不少其它讽刺新政的作品,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戏子由》《独乐园》等,苏轼对此供认不讳,全都大大方方的交代了。此时,他已抱有必死的信念,甚至写下了诀别诗。
与此同时,朝中不少人都为他求情,包括宰相吴充、太皇太后曹氏以及昔日的对手王安石等。经过长达四个月的等待,最终审判结果是“谪贬黄州”,苏轼免于一死。
由于此案是由监察御史告发,后来也是在御史台受审,而御史台中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于此,故御史台又称“乌台”,且苏轼获罪是由所作诗文引起,故得名“乌台诗案”。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渡鸦的法律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渡鸦的法律问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